中学通告称“低层次家庭”,警惕教育歧视沦为常态

来源: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9-05-10 16:50:54

这年头,规避歧视性表述,已成最基本的“政治正确”。像银行就不会随意将客户分为“钱多的”和“钱少的”,而是用“高净值客户”和“长尾客群”做区分。以往教育领域尤为常见的“差生”称谓,也因被指带有歧视意味,如今更多地以“待优生”“后进生”等词语代替。

即便如此,仍有人掉进歧视用语的坑。

“低层次家庭”“一低二多三无”“最低水平的生源”……近日,深圳福田区南华实验学校内的一纸通告,因含有这些歧视性字眼引发家长不满。

(网传的南华实验学校的重要信息通告,图片来源:深广电第一现场。)

该校一副校长对此回应称,这是校长微信聊天内容,被人加上校徽改成通告形式。另一副校长称,校长情绪宣泄失言,代表校长致歉。接下来,他们会在教学工作中用实际行动消除事件带来的影响。

说到“低层次”,时下用得最溜的大概是某些网文,“低层次思维,正在撕毁你的人生”、“低层次父母,总是在满足孩子”、“远离低层次的朋友圈”……诸如此类的标题比比皆是。但这些网文在拿“低层次”贩卖焦虑时,通常都会聪明地规避话语雷区,“低层次”多指段位品味的高下,而非轻易跟财富多寡挂钩;多跟精神层面关联,很少跟物质直接沾边。

可是在南华实验学校的这则通告中,“低层次家庭”最明显的区分依据就是家底。上面提到:

“这些原本的固定生源大多来自‘一低二多三无’的‘低收入,多孩子,无房无固定职业无教育规划’的低层次家庭,严重缺乏前期基本行为和教养与基础积淀,存在严重行为与知识缺陷。”

而且,这位校长还称,长期执教“最低水平”的生源,让自己很难体验“荣誉感”、“成就感”与“自豪感”,相反却带来“吃力不讨好”、“灰头土脸”的落寞职业感受。

听到这样的表述,我觉得如鲠在喉,就像当初听到“低端外来人口”这几个字一样。这口筐再大点,就能将出身农村的我父母都装进去。

(图片来源:深广电第一现场。)

这样饱含歧视意味的话,出自学校掌舵者之口,自然各种违和。无论是将学生划分三六九等,还是给所谓的“低层次家庭生源”贴上“严重缺乏教养”等标签,都是往舆论枪口上撞,在引发公愤的同时,也跟“行为世范”的师德期许相抵牾。

在理想的情况下,我们希望教育能够做到“有教无类”,用“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,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”;即使由于现实所限,短期内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,也要尽可能保障不同阶层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,就算有人考不了高分,将来也有能力实现自我,学有所为。这才是一个教师真正的“荣誉感”和“成就感”所在。

虽然学校回应说通告的内容是校长一时的情绪宣泄,但结合上下文来看,很难让人相信这只是无心之失。这是否也说出了某种真相,又是否已从“言为心声”传导到“行为心表”的教育决策中,值得追问。

(图片来源:深广电第一现场。)

但我最担心的,不是一校之长说出了“低层次家庭”这样“低层次”的话,而是很多教育资源提供者、决策者对搞等级制的“低层次”教育的悄然践行,换句话说,他们“嘴上说拒绝,身体很诚实”地将歧视观念植入教育思维或教学决策中。

现实中,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嵌入了隐性或显性的歧视性排序,并不是什么罕见现象。比如,在公立学校就读名额上,本地的先于外地的,有房的先于租房的;还有些学校想方设法地调查学生家庭背景,如山西朔州市某中学曾要求初三年级班主任“摸清”学生家长任职;有小学老师布置作业,让学生拍摄“我家的车”,细说“我们小区”;还有小学老师把学生分为精英组、平民组、麻将组等,也给人“看学生家底下菜碟”的嫌疑。

这些做法呈现的导向,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平等意识,也会让那些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底层家庭,得到的教育资源更少更差,寒门子弟的上升机会越来越少。只不过,这样的“分类”,经常会在光鲜名头下被“合理化”,以至于很多人对其习以为常。

身为学校管理者的涉事校长对学生分等级,其奇葩语录还被做成“重要校内通告”,确实授人笑柄。他说的“严重缺乏教养”,或许更适合自指。只不过,当他描绘出的是去掉滤镜后的现实地貌时,我们很难再笑得出来。

毕竟,一个校长“立言不得体”影响面还有限,一个地方“立政策不得体”会影响到多少人,那就不好说了。